第1单元 繁荣、不平等和生态极限
1.7 解释“曲棍球棒”曲线的平坦部分: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和劳动平均产量
劳动平均产量递减规律并不足以单独解释“曲棍球棒”曲线的长期平坦部分。它仅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人口规模有关,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生活水平和人口数量在长时间内都没有显著变化。然而,马尔萨斯的模型包含第二个关键论点:
- 生活水平提高将导致人口数量增加。
他的逻辑是,如果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生活条件稍有改善,就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然而,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不会随着人口规模扩大而增加,因此每个人的产出水平将随之下降。但只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人口规模就会继续扩大,直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到足以抑制人口继续增长的程度。马尔萨斯关于贫困陷阱的观点(如图1.9所示)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同。
图1.9 马尔萨斯的观点:为什么农业技术进步无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观点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解释。在那时,收入水平虽然可能会逐年(甚至几个世纪)波动,但没有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马尔萨斯论文发表前至少700年的时间内,许多国家的状况都是如此,这正体现为图1.1中“曲棍球棒”曲线的平坦部分。
马尔萨斯的人口模型似乎与我们如今在许多高收入国家观察到的现象相矛盾:收入越高的人往往生育的孩子数量更少,而不是更多。然而,要解释“曲棍球棒”曲线的平坦部分,我们需要将思绪拉回到一个人们普遍贫困的时代。在那时,大多数人渴望拥有的孩子数量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抚养能力。所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家庭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他的人口理论本质上认为人与其他动物并无太大区别。他并不是第一个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早些年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就曾说过:“如果食物供应充足,人类就会像谷仓里的老鼠一样迅速繁殖。”
设想有一群羚羊生活在一片空旷的草原上(没有天敌)。当羚羊的食物充足时,它们的寿命延长,后代增多。当羊群规模较小时,羚羊可以尽情进食,羊群规模随之增长。
然而,随着羊群规模(相对于草原面积)的不断扩大,羚羊再也无法得到充足的食物。平均每只羚羊拥有的土地面积减少,它们的食物也变得愈发有限。只要羚羊数量继续增加,它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持续下降。
- 生存水平(subsistence level)
- 当生活水平低于该水平时(基于消费或收入进行衡量),人口数量将开始下降。
由于每只羚羊拥有的食物减少,它们的后代数量会变少,寿命也会缩短,羊群规模增速逐渐放缓。最终,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以至于羊群规模不再扩张。此时,羚羊已将草原占满,每只羚羊获得的食物数量正好处于生存水平。
马尔萨斯认为,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一个农业用地供应有限的经济体。当人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时,人口规模会像坎蒂隆描述的鼠群一般迅速增长。但最终,人口数量将会达到一国的承载极限,在劳动平均产量递减规律的指引下,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将导致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下降。随着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增速放缓,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最终,人们的收入水平将稳定在生存水平。
在图1.10中,我们基于图1.8a的表格数据绘制了农业经济模型中劳动平均产量与农民数量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当农民数量较少时,它们的平均产量较高,例如在200个农民耕作土地的情形下,每个农民的平均谷物产量为855公斤。随着农民数量增加,他们的平均产量下降。因此,劳动平均产量与劳动投入的关系在图中表现为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假设该经济体中农民的最低收入水平为每人500公斤谷物。在图1.10中,当农民人数为1,500人时,平均产量等于维持生存的收入,即E点。此时,人口数量既不增长也不下降:保持不变。如果农民人数低于1,500人,他们的收入就会高于维持生计的水平——他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但此时人口会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耕种土地的农民人数也会增加,他们的平均产出也会下降。因此,这个经济体最终会达到E点,1,500名农民每人获得维持生存的收入。如果农民人数超过1,500人,情况就会相反:由于收入低于维持生存的水平,人口就会减少,直到农民人数回落至1,500人并且收入达到维持生存的水平。
图1.10 马尔萨斯模型下农业经济的均衡状态
- 均衡(equilibrium)
- 均衡指的是一种可以自我维持的状态或模型结果:一旦达到这种结果,除非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否则不会发生变化。这里的“外部力量”指的是由模型之外因素所决定的事物。
图1.10揭示了马尔萨斯理论的核心观点:经济体系会自然回归到一个均衡的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在该均衡下,人们的收入恰好等于生存水平。均衡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日常语言中,均衡指的是各种作用力相互平衡,由此事物保持稳定不变的状态。这一概念解释在此处也同样适用:E点是一个均衡点,因为当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达到E点的数值时,它们将不再改变,而是稳定在这一水平上(除非经济体中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
练习1.5 人类真的与其他动物相似吗?
马尔萨斯曾写道:“我们不能假定,人类受制的自然法则与其他生物普遍遵循的法则有本质上的不同。”
那么人类和动物之间是否存在一些与马尔萨斯理论相关的差异呢? (思考一下平原上的羚羊——在这一节中用以解释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类比或许能有所帮助:这一类比在哪些方面不适用于人类而仅适用于动物?)
马尔萨斯经济学:技术改进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内,世界上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技术改进,但这些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却保持不变。马尔萨斯的模型是否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图1.11展示了我们的模型在农业技术改进后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在17世纪初,中国的新型犁具传入英国。在各个劳动投入水平上,劳动的平均产出均有所提高,这在图中表现为代表劳动平均产出的曲线向上移动。
假设经济最初处于E点的均衡状态,此时农民数量为1500人,每名农民的收入为500公斤谷物,恰好达到生存水平。接下来,按照图1.11中的步骤理解生产力提高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只是暂时的。在新的均衡状态下,尽管人口规模有所扩大,但人均收入却重新降至生存水平。也就是说,技术的改进并未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是使更多人口能够维持在生存水平上。
马尔萨斯模型预测,如果存在以下情况,技术进步将无法提高生活水平:
- 当在固定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时,劳动平均产量会逐步下降。
- 生活水平的提升会引发人口数量的增长。
那么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升虽然会导致人口规模的扩大,却无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曾被认为是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因此被称为“马尔萨斯定律”。
我们现在可以用马尔萨斯理论来解释“曲棍球棒”曲线中长期平坦的部分。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领域,生产技术的阶段性进步使得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在一定时期内高于生存水平。然而,马尔萨斯认为,收入的增加会促使人们更早结婚并生育更多子女,同时死亡率也会随之降低。人口的快速增长最终又将人均收入压回到生存水平。这或许能解释为何那一时期在经济体系相对成熟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收入水平却长期维持在极低的水平,这一境况直到近期才有所改善。
寻找证据
我们能否找到证据支持马尔萨斯模型的核心预测,即收入总是会回到生存水平?
图1.12证实了马尔萨斯的预测。图中每个点同时对应了在1280年代至1800年代间,每十年英国的人口数量和代表生活水平的平均工资指数。衡量工资的指数以1860年代的平均工资为基准。
14世纪,黑死病席卷了亚洲和欧洲。它沿着贸易路线蔓延,并于1340年代扩散至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因黑死病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在1280年代,英国人口数量略低于五百万,工资指数为61(即此时平均工资为1860年代平均工资的61%)。随后,在14世纪,因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的爆发,英国人口数量遭遇了急剧下降。人口和劳动力锐减对幸存的农民与工人产生了经济上的积极影响:农民得以拥有更多且更为肥沃的土地,而工人则得以索取更高的薪酬。人们的收入随着瘟疫的消退而提高。请仔细查看图表,了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17世纪见证了英国农业技术领域的显著进步。1 新作物的引入(例如土豆)、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荷兰的轮作制度)以及新设备的采用(例如中国的犁)均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图1.12展示了与这些进步相对应的收入增长情况。然而,正如图1.11中的模型所预测的那样,生活水平的提升仅是短期的。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工资水平开始下滑。到了1790年代,当马尔萨斯研究这一问题时,工资水平已低于此前五个世纪的平均水平。
练习1.6 你会补充什么?
马尔萨斯模型利用许多假设来分析技术改进的影响。
- 模型是如何对现实情况进行简化的?
- 有哪些因素被忽略了?
- 请说明:如果将你认为重要的其他因素纳入模型,这会如何改变你关于技术改进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问题1.6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图1.12展示了自1280年代至1800年代间英国的工资指数和人口数量。
- 在马尔萨斯模型的框架下,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平均生产率提升,增加了人均产出并推高了工资水平。
- 根据马尔萨斯模型,由工资指数上升引发的人口增长将导致平均生产率降低,最终使得工资指数回归至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图中呈现的模式似乎与这一理论观察相吻合。
- 尽管工资指数在经历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外部冲击后趋向于回落至生存水平,但技术进步却使得经济体能够支撑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
- 图中显示了工资指数与人口规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经济体被困在了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
Robert Allen. 2000.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Europe, 1300–1800’.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