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繁荣、不平等和生态极限

1.2 历史的“曲棍球棒”

自伊本·白图泰生活的时代以来,全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同国家的提升幅度差异巨大。

聆听黛安娜·科伊尔讲解GDP指标的优点与局限。你可以在《经济2.0:宏观经济学》一书中了解GDP的计算方法。为了比较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平均生活水平,经济学家使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这一概念来处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PPP是一种价格指数,衡量了相较于给定年份某一参照国的物价水平(如2011年美国的物价水平),在其他国家和年份购买同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差异。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衡量给定时期内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总产出水平。这一指标将同一国家范围内所有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加总至一个单一数值,并且确保没有重复计算。家庭生产的产品如果经由市场出售,则该部分产出也将被计入GDP。GDP可以按月份、季度或年度进行测度。

图1.1仅展示了故事的一面。为了比较各国的生活水平,我们首先从一个名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度量指标谈起。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的总产出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将GDP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出”。正如经济学家黛安娜·科伊尔(Diane Coyle)所述,GDP涵盖了“经济中的所有一切,从钉子到牙刷、拖拉机、鞋子、理发、管理咨询、街道清扫、瑜伽教学、盘子、绷带、书籍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服务和产品”。1这些产品和服务都以它们的市场价值加总在一起,就能得到总产出水平,也即对应着全国所有人的总收入水平。随后我们将GDP数值除以总人口,就能得到衡量平均收入或平均“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GDP。(这里有一些重要内容暂未提及,我们将在本节的扩展内容中进一步讨论)

图1.1中,每条线的高度表示横轴所示时间下平均生活水平的估计值。例如,你可以看到,在14世纪,意大利的生活水平比图中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高。

历史的“曲棍球棒”: 历史的“曲棍球棒”:六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2018年)。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1-prosperity-inequality-02-historys-hockey-stick.html#图1-1

历史的“曲棍球棒”

图1.1 历史的“曲棍球棒”:六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2018年)。

Stephen Broadberry. 2021. ‘Accounting for the great divergence: recent findings from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 Total Economy Database.; S. N. Broadberry, B. Campbell, A. Klein, M. Overton, and B. van Leeuwen, B. 2015.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270–18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 Broadberry, H. Guan, and D. Li. 2018. ‘China, Europe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A Study in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8: pp. 955–1000.; J. P. Bassino, S. Broadberry, K. Fukao, B. Gupta, and M. Takashima, M. 2019. ‘Japan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730–1874’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72: pp. 1–22.; S. Broadberry, J. Custodis, and B. Gupta, B. 2015. ‘India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An Anglo-Indian Comparison of GDP per Capita, 1600–1871’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55: pp. 58–75.; P. Malanima. 2011. ‘The Long Decline of a Leading Economy: GDP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Italy, 1300–1913’.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5: pp. 169–219.; S. Broadberry and L. Gardner. 2022.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 1885–2008: Evidence From Eight Countries’.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83: 101424.
注: 历史数据在不断完善中,图1.1为所示六个国家提供了最准确的数据。互动图表提供了更多国家来自另一数据来源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信息。

我们将这些图形称为“曲棍球棒式曲线”,因为它们的形状与曲棍球棒相近。
全屏

我们将这些图形称为“曲棍球棒式曲线”,因为它们的形状与曲棍球棒相近。

截至2018年,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结果,日本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是印度人的六倍。日本的收入水平几乎与英国相当,这与14世纪时的情况相似;但同时,美国(图中未显示)的收入水平更高,而挪威(同样未显示)的收入水平则相较美国更胜一筹。

对于1300年之前的年份,我们能够获得的数据信息非常有限。例如,我们只有1000年、1090年和1120年中国GDP的估算值,因此上图是通过直线连接这些数据点绘制而成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绘制图1.1,得益于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大量工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寻找稀缺的历史数据,以便对一千多年间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图1.1展示的是经济史学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最新估算结果。这本书将向你展示,所有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都是这类关于世界各个地区及其居民的数据。

历史的“曲棍球棒”并非出现在所有国家,并且即便存在这一变化趋势,其具体形状在不同国家也有所不同。在英国,“曲棍球棒”的弯曲部分不那么陡峭,增长大约开始于1650年;而在日本,这一弯折则更为尖锐,出现在1870年左右。在中国和印度,“曲棍球棒”的弯折出现得更晚。当西欧国家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时,这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平还出现了下降,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出现拐点。

对于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一些经济体,在摆脱殖民统治或欧洲国家干预前,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出现显著改善。

图1.1还表明,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未持续增长;而当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出现时,它在各国开始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巨大。自20世纪末以来,印度和中国等“后起之秀”逐渐开始追赶更为富裕的国家,但在另一些国家,“曲棍球棒”尚未显现出向上的弯折。

统计学家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制作了一段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示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早实现了财富增长和健康改善。

为什么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一些国家实现了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未能如此,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提出过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国富论”)。2你可以在“伟大的经济学家”专栏中阅读更多关于亚当·斯密的内容。

伟大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以“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美名被世人铭记。他生前丧父,由母亲一人在苏格兰抚养长大,随后前往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格拉斯哥是当时苏格兰启蒙思想和殖民贸易的重要中心,两者都影响了斯密对于经济的理解。后来斯密受聘陪伴巴克卢公爵游历欧洲,在法国图卢兹时,“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驱使斯密“写一本书来打发时间”。这本书最终于1776年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名字出版,成为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斯密问道: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不相识且分散各处的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经济社会是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些不同成员的经济活动协调一致?他的一个大胆猜测是,经济社会的运行秩序可以自发形成,无需任何人或任何组织有意识地营造和维持。这一观点对当时政治经济组织的固有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因为他们曾坚信良好社会秩序只能来自统治者施加的约束和管教。

更为激进的是,斯密认为这种社会经济秩序可以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他在书中写道:“我们期望的晚餐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打算。”

除此之外,斯密还在该书中介绍了“看不见的手”,这是经济学说史上最经久不衰的比喻之一。他写道,商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就如同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牵引,去促成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结果。也并不是说事非出于其本意,就往往对社会有害。较之有意为之,他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福利增进”。他还补充道:“除了乞丐,没有人主要依附于同胞的恩惠生活。”

斯密的另一思想精髓是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升社会生产力,但同时劳动分工的程度也受到“市场范围”的制约。斯密在一个关于制针工厂的著名段落中说明了这个理念。根据斯密的记录,一个10人的制针厂,每个人根据充分的专业分工分别负责18道工序中的一个或两个,一天可以生产出近五万枚针;而“如果由每位工人各自独立完成所有工序,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每天所生产的针不会超过20枚,甚至可能一枚针都做不出来”。

但是由专业分工方式得到的如此大量的针只有向外运输才能找到足够多的买家。因此,通航运河的建设和国际贸易的扩张提高了劳动分工的程度。并且在经济扩张的良性循环中,由此产生的繁荣本身又扩大了“市场范围”。

虽然斯密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对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财富积累的积极作用,但他并不认为人类行为仅仅受利己主义所驱动。事实上,在《国富论》一书问世17年前,他就出版了一本有关人类道德行为的专著,名为《道德情操论》。3

他也意识到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卖家们可能会联合起来以避免相互竞争。他在书中写道:“同行业的人即使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也很少见面,但他们谈话的结果往往是对公众不利的阴谋,或是共同提高价格的诡计。”斯密以此剑指那些政府保护的垄断企业,例如东印度公司。这家公司不仅控制了印度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活动,还管治着英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

和同时代人一样,他支持政府应当保卫国家以拒外敌,并通过警察和司法体系维持社会正义。他还提倡政府投资于教育和桥梁、道路、运河等公共工程建设。

问题1.1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阅读以下关于亚当·斯密观点的表述,选择其中的正确选项。

  • 亚当·斯密相信政府在改善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
  • 亚当·斯密认为所有市场都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
  •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完全受自利动机驱动。
  • 亚当·斯密认为大量互不相识的经济主体(如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自发形成经济运行的秩序,这一过程无需任何人或任何组织主动营造或维持。
  • 亚当·斯密同意其同代人的观点,即政府应当保证国家免受外敌侵害,并通过建立警察和司法体系捍卫正义。同时他还主张政府应投资于教育和公共工程建设。
  • 亚当·斯密意识到市场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当卖家合谋(“联合起来”)形成市场垄断力量的时候。
  • 亚当·斯密不认为自利是经济主体的唯一行为动机。他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中介绍了有关人类道德行为的内容。
  • 这一陈述表达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我们期望的晚餐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利益的打算。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成一个并非他意图达到的结果。”

扩展1.2 人均GDP与生活水平

在本扩展篇章中,我们探讨了为什么GDP并不总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理想指标。GDP不仅忽略了一些对我们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事项,还没有考虑到不同成员间的生活水平差异以及环境资源的损耗。

你可以通过访问Our World in Data的人均GDP网页,查看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数据。

相关性(correlation)
数据样本中观察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关联。如果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如人们的收入)常常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如受教育年限),我们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如空气污染)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降低(如预期寿命),我们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空气污染可能不是我们观察到的预期寿命降低的原因。 参见:因果关系.

我们使用人均GDP衡量生活水平,这是因为总产出是我们获取理发、牙刷、教育等生活所需商品和服务的基础。虽然人均GDP并不能直接衡量人们的富裕程度,但它与预期寿命、生活满意度等度量民生福祉水平的指标高度相关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因素都无法用人均GDP指标度量。4

换句话说,我们对总产出的测度指标忽略了直接影响人们关于“富裕程度”直观感受的因素,包括:

  •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质量,例如友谊、清新的空气和人身安全
  • 能够用来放松或与家人朋友相处的闲暇时间
  • 家庭内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例如居家餐饮和儿童照料。

进一步地,当我们使用人均GDP来衡量所谓的“平均生活水平”时,还会遇到两个问题:

  • GDP衡量产出情况,但没有考虑到这些产出在群体成员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 生产过程通常会“耗尽”或破坏我们的自然环境,但这些生产成本并未被纳入GDP核算之中。

产出、收入不平等和“平均生活水平”

在现实中,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代表全体人口平均生活水平的“一般成员”。因此当我们谈论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平均生活水平”时,我们只能汇总所有个体的生活水平情况并取其平均值。GDP告诉我们经济活动形成的“蛋糕”有多大(即可供全体成员分配的总产出数量),人均GDP则衡量了如果“蛋糕”在群体成员间平均分配,每个人可以分得的“蛋糕”的大小。

显然,在生活中,产出的“蛋糕”并不是在各个群体成员之间平均分配的。举例来说,如果产出平均分配并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个群体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富裕的水平。但在相同的总产出下,如果群体内只有一个人获得了全部的产出,而其他人什么都没有,人均GDP不会发生变化,但我们显然无法认为这一群体生活水平达到富裕的程度。在这个群体内,除了获得全部产出的那一个人之外,其他所有人的生活都将过得非常痛苦,甚至可能无法生存。

一些人能够相较他人获得更多的产出,这是因为大部分产出都是用来对外销售的,而人们只能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这些产出。每个人能获得的产出数量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包括工资、薪金、租金、利润、政府转移支付或其他来源的收入。为了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假设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初始收入都是每月5000美元。再想象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收入都上升了。这时我们会说这个群体的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与初始情形相比每个人都可以购买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现在设想另一种收入变化情况。假设群体中一半人口的收入上升到9000美元,而另一半人口的收入下降到1000美元。此时平均月收入没有变化(仍然是5000美元),但我们能够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剧并未影响这个群体的平均生活水平吗?幸运获得额外收入的那一半人的生活水平可能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财富),而不幸遭遇收入下降的那一半人则极有可能落入困顿之中。考虑到这一点,尽管整个群体的平均收入并未变动,但事实上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相较初始情形恶化了。

由于收入分配会影响生活幸福感,并且相同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收入分配情况,因此将平均收入或人均GDP与其他群体进行对比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实际的生活富裕程度。

产出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消耗

当我们思考一个人有多富裕时,我们考虑的是他们在一年中能够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除了个人能够获得的物品外,我们也将他们拥有的东西考虑在内,例如舒适的房屋或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在这种分析框架的指引下,当我们将构成GDP的“理发”“牙刷”等加总起来时,也会把房子的价值计算在内,即如果房主不住在那里时房子可以租多少钱。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计算享受自然环境的价值。

要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请设想一个人生活在美丽的森林中,享受着这一自然环境及其拥有的生物多样性。为了维持生计,他决定砍伐自己拥有的那部分森林,并出售所得的木材以供他人使用。

在这一过程中,出售的木材被计入GDP,但被砍伐的森林却无人提及。他们用卖木材所得的收入买到了商品,但同时不再拥有可供居住的森林。他们过得更好了吗?或许是的,因为他们所得的商品或许足以使他们放弃居住的森林。但即便如此,他们生活境况的改善程度也没有卖木材所得收入所显示的那般多。

如果我们以相同方式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忽略自然环境损耗可能会极大影响地我们对人们平均生活水平的评估。印度尼西亚的一项研究测量了由于商业性采伐、森林砍伐和其他原因而枯竭的森林的价值。例如,1983年时,假若在GDP核算过程中将乱砍滥伐导致的剩余森林价值下降考虑在内,当年该国总产出将减少8%。

同年,石油公司从印度尼西亚已探明的石油储备中开采了5.21亿桶石油。算上新发现的7100万桶石油储量,该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减少了4%。若将开采和销售所造成的石油储量减少,以及相关的耕地土壤侵蚀考虑在总产出核算之内,1983年印度尼西亚的GDP将减少22%。

在1971年至1984年间(该研究覆盖的时间段),经济学家按照传统方法计算的印度尼西亚GDP年增长率(经通货膨胀调整)为7.1%;但假若将石油储备、森林和土壤的消耗纳入考虑,其间印度尼西亚GDP年增长率将仅为4%。

为了使总产出核算能够真正反映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人民的生活福祉,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品和材料(如机器的磨损),还需要将自然资源的损耗也一并纳入计算。

问题E1.1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阅读以下关于人均GDP的表述,选择其中的正确选项。

  • 人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居民的平均福祉。
  • 如果在测算人均GDP的过程中考虑自然资源消耗,一国经济增长率通常会变为负值。
  • 人均GDP上升和平均生活水平下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国家。
  • 两个国家人均GDP相同但收入不平等程度差异巨大的情形是有可能出现的。
  • 人均GDP指标无法衡量许多反映人们生活福祉的面向,例如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质量。
  • 人均GDP的增长率仍然是正的,但会低于我们仅看消耗自然资源所得收入时计算出的增长率。
  • 考虑以下情形,如果最富裕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其他所有居民的收入都出现下降,人均GDP可能会上升,但平均生活水平却会下降。最富有人群的额外收入对他们生活福祉的积极影响,要小于其他所有人收入下降对生活福祉的不利影响。
  • 人均GDP是一个平均值,因此并未考虑收入分配情况。相同的人均收入可能源自截然不同的收入分配情况——例如所有产出均由一人独自享用,或是总产出由所有人平均分配。

练习E1.1 我们应该衡量什么?

1968年3月18日,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在竞选总统时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质疑美国社会“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他提出,美国在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时,将空气污染、香烟广告和监狱设施考虑在内,却忽略了人们的健康、教育或对国家的忠诚。他认为:“它衡量了一切,却唯独排除了那些赋予生活意义的事物。”

阅读他的完整演讲内容聆听其录音版本

  1. 在完整的演讲中,他列举了哪些被纳入GDP核算范围的事物?
  2. 你认为这些事物应该被纳入这一核算中吗?为什么?
  3. 在完整的演讲中,他列举了哪些未被纳入GDP核算范围的事物?
  4. 你认为这些事物是否应该被考虑在内?为什么?
  1. Diane Coyle. 2014. 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Adam Smith. (1776) 2003.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3. Smith, Adam. 1759.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London: Printed for A. Millar, and A. Kincaid and J. Bell. 

  4. Jennifer Robison. 2011. ‘Happiness Is Love – and $75,000’. Gallup Business Journal. Updated 17 Nov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