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a scaffold with bamboo in Hong Kong.
Building a scaffold with bamboo in Hong Kong.

The Economy 2.0 微观经济学

Table of contents — 微观经济学

  1. 前言
  2. 如何引用经济2.0微观经济学
  3. 致授课教师的一封信
  4. Producing The Economy 2.0
  5. List of features
  6.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xtensions
  7. Glossary
  8. 1—繁荣、不平等和生态极限
    1. 1.1 14世纪伊本·白图泰的平坦世界之旅
    2. 1.2 历史的“曲棍球棒”
    3. 1.3 另一种“曲棍球棒”:气候变化
    4. 1.4 全球收入不平等
    5. 1.5 持续的技术革命
    6. 1.6 解释“曲棍球棒”曲线的平坦部分:生产函数与劳动平均产量递减规律
    7. 1.7 解释“曲棍球棒”曲线的平坦部分: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和劳动平均产量
    8. 1.8 资本主义制度
    9. 1.9 结构转型:从农场到公司
    10. 1.10 资本主义、因果关系和历史上的“曲棍球棒”曲线
    11. 1.11 应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否降低了印度人的生活水平?
    12. 1.12 资本主义的多样性:制度、政府与政治
    13. 1.13 经济学、经济体与生物圈
    14. 1.14 小结
    15. 1.15 参考资料
  9. 2—技术与激励
    1. 2.1 酷特智能实现个性定制服装的自动化生产
    2. 2.2 经济决策:机会成本,经济租金和激励
    3. 2.3 比较优势、专业化和市场
    4. 2.4 企业、技术和生产
    5. 2.5 动态经济建模:技术与成本
    6. 2.6 动态经济建模:创新与利润
    7. 2.7 廉价的煤炭、昂贵的劳动力:英国工业革命与新技术的驱动因素
    8. 2.8 经济模型:如何去繁存简、以小见大
    9. 2.9 市场、廉价卡路里与棉花:殖民地、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10. 2.10 经济增长: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11. 2.11 资本主义+碳=曲棍球棒式增长+气候变化
    12. 2.12 模型的有效性如何?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与工业革命
    13. 2.13 小结
    14. 2.14 参考资料
  10. 3—尽你所能:稀缺性、福祉与工作时长
    1. 3.1 如果你的时薪翻倍,你会减少工作时长吗?
    2. 3.2 稀缺性与选择问题
    3. 3.3 商品与偏好
    4. 3.4 可行集
    5. 3.5 决策制定和稀缺性
    6. 3.6 工作时长与技术进步
    7. 3.7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工作及自由支配时间的影响
    8. 3.8 这个模型有效吗?
    9. 3.9 解释工作时长的动态变化
    10. 3.10 应用:工作时长、自由支配时间与不平等
    11. 3.11 解释工作时长的性别差异
    12. 3.12 解释工作时长的国家间差异
    13. 3.13 小结
    14. 3.14 参考文献
  11. 4—策略互动和社会困境
    1. 4.1 气候谈判:冲突与共同利益
    2. 4.2 社会互动:博弈论
    3. 4.3 稻米—木薯博弈中的最优反应:纳什均衡
    4. 4.4 占优策略均衡和囚徒困境
    5. 4.5 评价结果:帕累托标准
    6. 4.6 公共品博弈和合作
    7. 4.7 社会偏好:利他主义
    8. 4.8 重复互动:公共品博弈中的社会规范、互惠与同伴惩罚
    9. 4.9 使用实验研究经济行为
    10. 4.10 合作、谈判和利益冲突
    11. 4.11 最后通牒博弈:分蛋糕(或者把它留在桌子上)
    12. 4.12 公平的农民,自利的学生?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结果
    13. 4.13 协调博弈和利益冲突
    14. 4.14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建模
    15. 4.15 总结
    16. 4.1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