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非开普敦附近一场失控的森林大火。
2009年南非开普敦附近一场失控的森林大火。

第1单元 繁荣、不平等和生态极限

资本主义如何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学如何尝试理解这一点和其他经济体系。

1.1 14世纪伊本·白图泰的平坦世界之旅

在14世纪,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曾到访南亚次大陆。他将孟加拉地区描述为“一个幅员辽阔、稻米极为丰富的国家。事实上,我从未见过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拥有如此充足的物资供给”。

Ibn Battuta

伊本·白图泰(1304—1368)曾游历北非、西非、欧洲、中东、南亚、中亚以及中国,总旅程达到11.7万公里,几乎是同时代更为人熟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旅程的五倍。

他曾见证了世界的广阔与多样,足迹遍布中国、西非、中东和欧洲。三个世纪后,17世纪的法国钻石商人让·巴蒂斯特·塔韦尼耶(Jean Baptiste Tavernier)表达了与之类似的感叹。关于孟加拉,他写道:

即使身处最小的村庄也能轻松买到大量大米、面粉、黄油、牛奶、豆类、蔬菜以及糖和各种甜点,无论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食物,都应有尽有。1

在伊本·白图泰到访孟加拉期间,欧洲正深受黑死病(腺鼠疫)之苦,许多城市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因此丧命。当时的印度并不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富有,但也没有更贫穷。

如果比较当时全球各国的生活水平,人们会发现意大利人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英国、印度和日本。然而,各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远比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更加突出。富人和穷人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在一些地方对应封建领主与农奴,在另一些地方则对应王室成员与臣民,或是奴隶主与奴隶,抑或是商人与运输货物的水手。和现在一样,当时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经济地位以及自己的性别;而与现在不同的是,在14世纪,一个人的出生地点对其长期发展的影响较小。从经济上来讲,伊本·白图泰时代的世界呈现出一种平等的格局。

快进到今天,在许多方面,印度人比七个世纪前过得更好,例如他们在饮食结构健康、卫生条件改善和传染病防控等方面有所进步,这些变化体现在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即新生儿预期能活多少年)。然而,对比当今的全球标准,大多数印度人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在伊本·白图泰生活的时代,人们通过少数探险家的见闻来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图1.1(见下一节)以及本单元其他图表展示了数以百计的统计学家、历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经济学是一门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它利用数据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让其更好地造福所有人。

在我们的视频中,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和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讲述了数据收集在他们研究不平等问题及其相关政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托马斯·皮凯蒂和詹姆斯·赫克曼解释为什么数据对他们的研究至关重要。

  1. Jean Baptiste Tavernier. 1676. Travels in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