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尽你所能:稀缺性、福祉与工作时长

3.12 解释工作时长的国家间差异

收入,可支配收入(income, disposable income)
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是指他们在不借款或使用储蓄的情况下,在纳税和从政府获得转移支付(如失业保险和养老金)后所能支出(“支配”)的最大值。这也是一个家庭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财富不变的最大消费金额。可支配收入是以一个时间段(如一年)来衡量的。

图3.2所示,在高收入(人均GDP)国家中,劳动者往往享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即便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劳动者每年拥有的自由支配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运用我们的模型分析这些差异,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更能准确反映劳动薪酬的收入指标。图3.24中的表格列出了六个国家的年均工作时长以及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

基于图中数据,我们计算了年均自由支配时间和平均工资(即年收入除以年工作小时数),并通过分别除以365得到每日自由支配时间和每日消费水平。

国家 年均工作时长(小时) 年均可支配收入(美元,单人,不计入儿童) 年均自由支配时间 工资(美元,每小时可支配收入) 每日自由支配时间 每日消费水平(美元)
美国 1,767 54,854 6,993 31.04 19.16 150.28
荷兰 1,399 39,001 7,361 27.88 20.17 106.85
澳大利亚 1,683 42,554 7,077 25.28 19.39 116.59
韩国 1,908 26,799 6,852 14.05 18.77 73.42
斯洛伐克 1,572 21,765 7,188 13.85 19.69 59.63
墨西哥 2,124 17,384 6,636 8.18 18.18 47.63

图3.24 各国每日自由支配时间和每日消费水平的对比(2020年)。

我们关于工作时长选择的模型有助于探究工资水平是否能够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工作时长差异。如果工资因素无法解释这些差异,那么这很可能反映出各国劳动者在消费与自由支配时间上存在不同的偏好。正如此前章节所述,这种偏好的跨国差异可能与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以及包括育儿支持在内的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图3.25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图3.24中的数据。我们在图中绘制了各国代表性劳动者每日的消费与自由支配时间,并依据3.9节介绍的方法,以坐标(24, 0)为起点、以该国的工资水平为斜率绘制了对应的预算约束线。图3.24并未提供各国劳动者偏好的相关信息,我们也无法确定图中的消费与自由支配时间组合是否可被解释为劳动者主动选择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假设这些数据确实反映了劳动者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推断各国劳动者在偏好上的差异。

我们能否仅用不同的工资水平来解释自由支配时间的跨国差异呢?对比墨西哥和美国这两个样本中工资水平最低和最高的国家,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劳动者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消费水平都更高。这可能说明墨西哥与美国的劳动者具有相似的偏好;如果墨西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他们也会作出与美国人相同的选择。然而,再看韩国和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几乎相同,但韩国劳动者每天的自由支配时间却比斯洛伐克人少了将近1小时。根据我们的模型,这两个国家劳动者的偏好必定存在差异。

对于工资水平有所差异的澳大利亚和荷兰,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两国劳动者拥有相同的偏好,澳大利亚人在工资提高后是否会像荷兰人一样选择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呢?这似乎不太可能:替代效应意味着工资上涨会促使人们增加商品消费、减少自由支配时间;而假设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导致人们减少商品消费显然缺乏说服力。更合理的解释是,荷兰和澳大利亚劳动者(就平均而言)的偏好存在差异。图3.25中的一系列步骤展示了一些假设的无差异曲线,这些无差异曲线或许能够用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在消费与自由支配时间选择上的差异。

运用模型解释各国每日闲暇时间和消费水平的差异(2020年)。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3-scarcity-wellbeing-12-differences-between-countries.html#图3-25

图3.25 运用模型解释各国每日闲暇时间和消费水平的差异(2020年)。

国家之间的差异: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3-scarcity-wellbeing-12-differences-between-countries.html#图3-25a

国家之间的差异

我们可结合模型与图3.24中的数据来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图中实线表示图3.24中各国劳动者自由支配时间和消费水平的可选择集[斯洛伐克共和国(Slovakia)]除外,其预算约束线与韩国几乎完全重合)。

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3-scarcity-wellbeing-12-differences-between-countries.html#图3-25b

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

在图中我们绘制了各国劳动者的假设性无差异曲线,或许可以解释他们的选择。

美国和荷兰: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3-scarcity-wellbeing-12-differences-between-countries.html#图3-25c

美国和荷兰

荷兰和美国的无差异曲线在Q点相交。要为这两个国家的劳动者绘制出不相交的、合理的无差异曲线是非常困难的。而无差异曲线相交表明,两国劳动者的偏好必然存在差异。

绘制无差异曲线的过程表明,荷兰和美国的劳动者在偏好上也存在差异。根据图3.25所展示的步骤,我们绘制了一些假设性的无差异曲线,用以解释工作时长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在该图中,荷兰的无差异曲线相较于美国的更陡。这意味着,在每日消费的商品数量与自由支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图中Q点所示),荷兰劳动者相较于美国劳动者更加看重自由支配时间而非商品消费。(请记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代表边际替代率,即一个人对自由支配时间相较于商品消费的重视程度。)在Q点,相较于美国劳动者,荷兰劳动者愿意为了额外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放弃更多的每日商品消费,因此他们对自由支配时间的重视程度更高。

上述分析与现实观察一致:与荷兰以及其他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美国人的工作时长更长。这凸显了一个事实: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偏好,因此他们的无差异曲线图也不尽相同。

问题3.14 C选择正确的答案(多选)

请根据图3.25,阅读以下陈述,并选择正确的选项:

  • 如果两个国家的无差异曲线相交,那么这两个国家的代表性劳动者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偏好。
  • 在Q点,荷兰的代表性劳动者相比美国的代表性劳动者更重视自由支配时间,因为在该点荷兰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更陡。
  • C图3.25中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如墨西哥和斯洛伐克)在商品消费水平方面不一定低于其他国家,因为图中并未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或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
  • 各国工作时长的差异,是由约束条件和偏好共同决定的。
  • 单个个体的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见3.3节)。因此,如果两个国家的无差异曲线相交,我们就不能将这两个国家的劳动者视为行为模式相同的代表性个体。
  • 荷兰在Q点处的无差异曲线更陡,说明相较美国代表性劳动者,该国代表性劳动者愿意为了额外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放弃更多的每日商品消费。
  • 根据图表说明的描述,图3.25中展示的收入数据已根据各国的税收和购买力差异进行了调整。
  • 偏好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何在面临类似约束条件时,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劳动者作出了不同选择(例如美国与荷兰);而约束条件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何即使偏好相似,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劳动者也可能作出不同选择(例如美国与韩国)。

练习3.14 偏好与文化

假设图3.25中所绘制的点反映了五个国家的劳动者在我们模型设定下所作出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消费选择。

  1. 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劳动者是否可能拥有相同的偏好?如果是的话,澳大利亚的工资上涨将如何影响劳动者关于消费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决策?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什么?
  2. 假设墨西哥和韩国的劳动者拥有相同的偏好。在这种情形下,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别对应着什么?

练习3.15 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工作时长

图3.15(下方重现)展示了20世纪许多国家工作时长的变化情况。(为便于比较,两张图中均包含英国。)

全屏

M. Huberman and C. Minns. 2007. ‘The times they are not changin’: Days and hours of work in Old and New Worlds, 1870–2000’.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4 (4): pp. 538–567.; Penn World Tables 10.0. 2021.

  1. 你将如何描述这段时期的工作时长变化情况?
  2. 图A所展示的各国工作时长变化趋势与图B有什么不同?
  3. 请提出一些可能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工作时长的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国家?
  4. 你认为为什么大多数国家的工作时长在20世纪上半叶下降得更快?
  5. 近年来,是否有哪个国家的工作时长有所上升?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