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尽你所能:稀缺性、福祉与工作时长
3.9 解释工作时长的动态变化
-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 始于18世纪英国的一波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浪潮,它将一个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成了一个商业和工业经济体。
在1600年,英国劳动者平均每年工作266天。这一状况在工业革命之前基本保持稳定。随后,如第2单元所述,劳动者的工资逐步提高,劳动时长也随之增加——到1870年,英国劳动者平均每年工作318天。
与此同时,在美国,许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其工作时长也相应延长。而在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后,重获自由的奴隶则选择大幅减少工作时长。自此,美国整体的工作时长逐步下降。图3.15展示了19世纪晚期以来多国工作时长缩短的情况,其中一些国家工作时长的降幅甚至超过50%。(为便于比较,英国在两张图中均有出现。)
图3.15 劳动者的年均工作小时数(非农业劳动者,1870—2017年)。
M. Huberman and C. Minns. 2007. ‘The times they are not changin’: Days and hours of work in Old and New Worlds, 1870–2000’.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4 (4): pp. 538–567.; Penn World Tables 10.0. 2021.
我们之前构建的简化模型显然难以全面解释这一变化过程。请注意,模型采用的“其他条件不变”假设可能遗漏了一些重要因素(例如文化和政治):模型中假设不变的那些因素,在现实中可能发生了变化。
但我们仍然可以思考该模型是否至少能部分解释这一现象:工作时长的缩短,是否可能是由工资上涨所致?
图3.16展示了两个数据点(A点和D点),分别估算了1900年和2020年美国劳动者平均每日自由支配时间和消费商品数量。经过这两个点的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分别对应当年的实际工资水平(单位小时工资所能购买的商品量)。由此我们可以界定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劳动者自由支配时间与消费组合的可行集,并进一步推断引导劳动者选择相应工作小时数的无差异曲线形态。由于无差异曲线本身无法直接观测,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劳动者的实际选择来反推其潜在偏好。
我们的模型将如何解释从A点到D点的转变?如图3.13b所示,工资上涨将同时产生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本案例中,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因此劳动者不仅增加了每日商品消费,还同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图3.16本质上是将图3.13b所示分解方法应用于历史。请根据相应步骤,逐步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
这种分析方法能否解释其他历史数据?
我们先考虑英国1870年以前的那段时期,当时工作时长和工资都在增加:
- 收入效应:在1870年之前,由于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即使工资上涨使劳动者能够消费更多商品,他们也依旧不太愿意用额外收入换取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 替代效应:由于生产效率和工资水平提高,每工作1小时能够获得更多以商品计价的回报,这导致劳动者更有动力通过延长工作时长获得更高的收入。
- 替代效应占主导:因此,在1870年以前,负向的替代效应(自由支配时间减少)超过了正向的收入效应(自由支配时间增加),劳动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
进入20世纪,工资继续上涨,但工作时长反而下降了。我们的模型同样可以解释这种转变:
- 收入效应:到了19世纪末,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并且更加重视自由支配时间。因此他们的边际替代率逐步提高,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也随之增强。
- 替代效应:这一效应与1870年前情况类似。
- 收入效应此时占主导:随着正向的收入效应开始超过负向的替代效应,总体上工作时长缩短了。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劳动:未来我们会劳动多长时间?
高收入经济体正在经历深刻转变:劳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推迟,退休后的寿命延长,而在参与工作的这些年份中,每年工作时长也在缩短。这些趋势在未来很可能会持续下去。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对人们一生中包括上班通勤时间和家务工作时长在内的工作总时长进行了估算。这一数据口径与我们前面所探讨的数据有所不同,后者仅涵盖了那些参与有酬工作的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长。
福格尔估算了过去人们一生中总的工作与闲暇时间,并对2040年的情况进行了预测。他将“自主支配时间”(discretionary time)定义为每天24小时中扣除人们用于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睡眠、吃饭和个人卫生)的时间后剩余的时间,并将闲暇时间(leisure time)计算为自主支配时间扣除工作时长后的剩余部分。1
图3.17 一生中总工作与总闲暇时长的估算(1880年,1995年,2040年)。
R. W. Fogel. 2000. The Fourth Great Awakening and the Future of Egalitarian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根据他的估算,在1880年,人们一生中的闲暇时间仅占工作时长的四分之一。而到了1995年,闲暇时间已经超过了工作时长,成为生命周期中占比更大的部分。他预测到2040年,人们一生中的闲暇时间将达到一生中工作时长的三倍。图3.17展示了他的这些估算结果。
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福格尔是否像凯恩斯当年一样,高估了未来工作时长的减少幅度。但可以确定的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大幅降低了劳动在普通人一生中所占的比重。
问题3.11 选择正确答案(多选)
图3.16展示了1900年和2020年美国劳动供给与消费的模型。该图表明,在这两个年份之间,美国工资水平有所提高。
请阅读以下表述,并选出正确的选项:
- 替代效应仅指预算约束线斜率变化的影响效应。而从A点到D点的移动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 收入效应体现的是收入增加对自由支配时间选择的影响,它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平行外移,因此对应的是从A点到C点的移动。
- 在图中所示的无差异曲线下,工资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总体上自由支配时间增加,工作时长减少。
- 如果无差异曲线不同,那么替代效应可能会超过收入效应,从而导致1900—2020年间自由支配时间减少。
练习3.9 稀缺性与选择
- 我们所构建的关于稀缺性与选择的模型能否合理解释20世纪工作时长的变化趋势?
- 除了模型包含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工作时长的变化起到重要影响?
- 还记得凯恩斯曾预测在1930年后的一个世纪内,人们每周工作时长将降至15小时。为什么现实情况与他的预测不符?是否因为人们的偏好发生了变化?该模型关注的是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劳动时长,那么你是否认为现在有许多雇员的实际工作时长超过了他们理想的劳动时长?
- 在凯恩斯的文章中,他将人类的经济需求分为两类:绝对需求,即不受他人经济状况影响的基本需求;相对需求,凯恩斯称之为“对优越感的追求”。如果人们的相对需求变得更为重要,这将如何影响人们对劳动时长的选择?
-
Robert William Fogel. 2000. The Fourth Great Awakening and the Future of Egalitarianism: The Political Realignment of the 1990s and the Fate of Egalitarian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