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技术与激励
2.6 动态经济建模:创新与利润
劳动力和能源的相对价格变化将改变企业等成本线的斜率。观察图2.9中三种技术对应点的位置,我们可以设想当等成本线变得足够陡峭时(即\(w\)/\(p\)上升,煤炭变得相对便宜),技术B将不再是成本最低的技术,企业会改用技术A。这正是18世纪英国所发生的变化。
假设煤炭的价格降至5英镑,而工资保持在10英镑。
从图2.9中的表格可以看出,在新的价格水平下,技术A使得企业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100米布料。煤炭价格的下降使得每种生产方式的成本都有所降低,但此时能源密集型技术成了成本最低的技术方案。
要绘制经过任意一点(如A点)的等成本线,我们需要首先计算该点对应的成本(40英镑),然后找到另一个具有相同成本的点。最简便的方式是确定一个端点(F点或G点)。例如,如果企业不使用煤炭,则40英镑可以雇佣4名工人,得到F点。
图2.9表明,在新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技术A位于40英镑等成本线,而其他两种可行技术位于该线的上方。因此如果技术A是可行的,企业将不会选择使用另两种技术。
降低成本的创新活动如何提升企业利润?
现在,我们可以计算当劳动力与煤炭的相对价格上升时,第一家采用最低成本技术(A)的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与竞争对手一样,该企业起初使用技术B并实现了成本最小化:这体现为图2.10中等成本线(端点为H和J的虚线)经过了B点。
相对价格变化后,技术B所在的新等成本线变得更为陡峭,生产成本变为50英镑。此时,企业改用能源密集型技术A后,生产100米布料的成本可降至40英镑。请参考图2.10中的步骤,理解等成本线在新的相对价格下如何变化。
企业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
无论使用劳动密集程度较低的新技术还是旧技术,布料的销售价格、所需支付的单位劳动力工资和单位煤炭价格都保持不变。因此,利润的变化幅度完全等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幅度,企业每生产100米布料的利润将增加10英镑。
\[\begin{align*} \text{利润} &= \text{收入} - \text{成本} \\ \text{利润变化来自} \\ \text{企业由使用技术B转向使用技术A} &= \text{收入的变化 — 成本的变化} \\ &= 0-(40-50) \\ &= 10 \end{align*}\]在此案例中,企业从技术B转向技术A获得的经济租金为每100米布料10英镑——这正是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幅。根据决策规则(请牢记,如果经济租金为正,就应采取行动!),企业应当进行技术创新。
- 企业家(entrepreneur)
- 指创造或率先采用新技术、新组织形式以及抓住其他机会的个人。
在我们的例子中,技术A虽已存在,但直到有企业率先采用它以应对劳动力相对价格上升的成本压力,它才被真正应用于生产。率先采用这项新技术的企业主被称为企业家。我们用“企业家精神”来形容个人或企业愿意尝试新技术、开创新业务的特质。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详见本节后文的“伟大的经济学家”专栏)将企业家采纳新技术的过程视为解释资本主义持续演进的核心机制。出于这个原因,创新租金经常被称为熊彼特租金。
创新租金不会永久持续。当其他企业注意到企业家正在获取经济租金时,它们最终也会采用新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您可以通过观看由经济思想史学者林内·基斯林(Lynne Kiesling)制作的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约瑟夫·熊彼特的生平和思想。
- 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 约瑟夫·熊彼特将旧技术和未能适应新技术的企业因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被淘汰的过程称为“创造性毁灭”。在他看来,亏损企业的失败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因为这一过程释放出的劳动力和资本品可以被重新组合利用。
当布料生产的利润提高时,低成本企业将蓬勃发展并增加布料产量。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采用新技术,市场上布料的总供给量增加,价格开始下降。这个过程将持续至所有企业均采用新技术。一旦布料价格下降到创新租金完全消失时,仍使用旧技术B的企业将无法覆盖成本,最终破产。约瑟夫·熊彼特称这一过程为创造性毁灭。
练习2.6 制衣技术
2.1节展示了与熟练裁缝使用的传统裁剪方法相比,新型制衣技术大大减少了定制西装所需的工时与专业技能。因此,新型制衣技术比传统方法更有利可图,被许多企业采用。
请绘制一张图表(或一系列图表,可参考图2.10),其中横轴为不具备裁缝技能的劳动力数量,纵轴为具备裁缝技能的劳动力数量,以此说明新制衣技术对裁缝企业的影响。(提示:假设每种技术都会相对更依赖于某一特定类型的劳动力,即具备裁缝技能的劳动力或不具备裁缝技能的劳动力。作答时无需使用具体数值。)
问题2.6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图2.6展示了可用于生产100米布料的不同技术方案。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 技术D比技术C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煤炭,因此更依赖劳动力。
- 在生产相同数量的布料时,技术B比技术D使用更少的劳动力和煤炭,因此技术B占优于技术D。
- 当煤炭价格远高于工资水平时,技术A的生产成本将比技术B、技术D和技术E更高。
- 技术C被技术A所占优(技术C使用的工人和煤炭数量都多于技术A),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技术C的生产成本都不会低于技术A。
问题2.7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基于图2.10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 在这些要素价格水平下,N点和B点在同一等成本线上。二者要素投入组合的生产成本相同。
-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要素相对价格;由于等成本线MN和FG的斜率相同,我们可以推断它们对应的要素相对价格也是相同的。等成本线MN位于FG上方,因此等成本线MN对应的总成本高于FG。
- 等成本线FG的斜率为-2(若将2吨煤炭替换为1名工人,生产总成本不变),而等成本线HJ的斜率为-0.5(若将1吨煤炭替换为2名工人,生产总成本不变)。这表明在等成本线HJ上,劳动力相对更为廉价,或者说工资/煤炭价格比率更低。
- 等成本线表示所有具有相同生产总成本的劳动力和煤炭要素投入组合。沿着等成本线HJ移动,我们知道B点(4名工人和2吨煤炭)处的技术可以生产100米布料。如果存在技术方案对应于该等成本线上的其他投入要素组合,其产量未必为100米。
伟大的经济学家 约瑟夫·熊彼特

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提出了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熊彼特将“企业家”(entrepreneur)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认为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角色。企业家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并开辟新市场。随后,模仿者纷纷跟进,使得创新成果在经济体系中广泛应用。新的企业家和创新成果推动了下一轮经济的繁荣。
熊彼特认为,创造性毁灭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旧技术和那些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企业,由于其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运营,最终将被新技术和新企业所取代。亏损企业的倒闭释放了劳动力和资本品,这些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利用。
- 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
- 一个研究经济变迁过程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新社会规范的传播和新制度的形成等内容。
这一去中心化的过程通过持续的生产力提升推动了经济增长,因此熊彼特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1由于旧企业的退出与新企业的进入是渐进发生的,这一过程的时滞效应导致了经济系统产生周期性波动。当代被称为演化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支(你可以在《演化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上查阅相关文章)正是根植于熊彼特的研究理论,而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理论建模,也大多承袭其思想脉络。想要深入了解熊彼特的思想和观点,可参阅其原著论述。2 3
熊彼特出生在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地区(今属捷克共和国)。他在1932年纳粹党赢得选举(这一结果将通向1933年第三帝国的形成)后移民美国。他还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并在撰写一篇名为“迈向社会主义”的文章时逝世。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政府过度干预的忧虑,认为这将导致“经济活动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转移”。这位经济学家早年在奥地利担任教授期间,曾因为学生争取借阅权与大学图书馆员决斗并胜出。他还宣称,自己曾在青年时期立下了三个人生目标: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奥地利最顶尖的骑师,以及维也纳最具魅力的情人。他还补充道,是骑兵的衰落才使他未能完全实现这三大目标。
问题2.8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阅读以下关于熊彼特观点的表述,选择其中正确的选项。
-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并开辟新市场。
- 亏损企业是那些未能适应(或未能模仿)新技术而因此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 熊彼特认为创造性毁灭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因为它促使生产力不断提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 从失败企业中释放的劳动力和资本品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用于新的生产方式和投入要素组合,这也使得经济存在上升和下降周期。
-
Joseph A. Schumpeter. 1949. ‘Science and Ideolog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9 (March): pp. 345–59. ↩
-
Joseph A. Schumpeter. 1997. Ten Great Economists. London: Routledge. ↩
-
Joseph A. Schumpeter. 196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