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技术与激励
技术进步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如何持续提升生活水平。
开始之前
本单元以第1单元中介绍的“持续的技术革命”的概念、模型和分析为基础。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建议您先完成第一单元的内容。
2.1 酷特智能实现个性定制服装的自动化生产
在20世纪末的中国山东,张代理拥有一家名为“红领”的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制服的大批量生产。尽管已年过六旬,他仍然在勤奋地工作,但称不上在赚大钱。
问题在于,这一行业几乎没有进入门槛——只需购置几台缝纫机和其他设备,再投入少量资金雇佣一些非熟练工人即可。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低廉,企业利润微薄。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2014年张代理推出了一款对公司而言全新的产品——定制男士西装,并引入了一项新技术,将尖端软件与熟练操作电脑的工人相结合。
他的目标是生产定制西装,这种产品在当时只有特别有钱的人才消费得起。然而,他计划以远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生产这些西装,因为竞争对手采用的是劳动密集型、高技能的手工裁缝工艺。张代理承诺,他将提供“买得起的奢侈品”。
自动化生产流程从为客户测量尺寸开始,这些数据最初是由十辆“魔法巴士”为预约客户上门收集得到的。在巴士上,顾客会换上配备传感器的一次性紧身衣,随后由光束机器进行测量。张代理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坐标量体法”,通过人体上19个部位的坐标来采集尺寸。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即便没有裁缝经验的人也能在一周内熟练掌握。
这家公司现已更名为“酷特智能”(Kutesmart),并由其女儿张蕴蓝接手管理。公司转向雇佣精通数字技术、薪资更低的年轻员工,而非经验丰富的裁缝。在传统裁缝工艺中,打版师通过剪裁来扬长避短,优化客户的身体线条,一天只能为两件衣服制作版型。而在酷特智能,利用专门开发的软件,客户的身体尺寸数据被高效传输至计算机控制的裁剪机以及其他分布在480个工作站的生产环节。随着时间推移,酷特智能积累的庞大数据库使其“修身”定制服务得以复制。
张代理的突围战略取得了成功。定制一套西装所需的时间大幅缩短,仅为传统裁缝方法的二十分之一,生产成本也随之直线下降。
酷特智能的定制西装通过多个品牌进行销售,包括张代理原有的批量生产制服品牌“红领”,其售价甚至低于标准成衣。到2016年,酷特智能的全年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张蕴蓝甚至考虑,公司未来可能还会进军软件行业。
工业革命
关于珍妮纺纱机的绘图和描述可以在大英图书馆网站上找到。
21世纪初张氏家族在山东省取得的产业创新成果,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三个世纪前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轨迹(见图1.1):开发创新产品、革新生产技术、重构产销体系。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同样肇始于纺织业的突破性变革,其中最著名的发明涉及纺纱(传统上由女性完成,称为“纺纱女工”)和织布(传统上由男性完成)。1733年,约翰·凯(John Kay)发明的飞梭彻底改变了织布工艺,使织布工的生产效率获得质的飞跃。然而,这一突破却带来了新的挑战:飞梭的广泛应用导致纱线需求激增,传统纺车已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这一矛盾最终在1764年得到解决——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纺织业的革命性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煤炭在工业革命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而英国在这一方面储量丰富。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能源主要来自两类资源:其一是可食用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其二是森林木材,它们既可直接燃烧,也可加工成木炭使用。煤炭的大规模应用,使人类得以利用储存于化石燃料中的巨量太阳能。然而,这种能源转型的代价是沉重的——正如我们在第1单元探讨的那样,化石燃料的燃烧给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技术进步与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浪潮,成功使一个受制于马尔萨斯陷阱的经济体突破了发展瓶颈,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转型成为能够持续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商业和工业经济体。
著名经济学家纳索·西尼尔(Nassau Senior)曾依据马尔萨斯理论将1848年爱尔兰饥荒(由马铃薯疫病引发的粮食危机)视为必要的调整。据其牛津大学同事记录,这位学者曾直言“担心此次饥荒致死人数不足百万,难以给社会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此番言论令其同事深感震惊。
在工业革命之前,尽管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率的提升,但人口增长却常常使这一成果大打折扣,致使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徘徊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1.7节)。这一困境使19世纪初的经济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尔萨斯关于贫困恶性循环不可避免的论断。
然而,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技术革新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生产率(人均产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过因收入增加而引发的人口增长速度时,人类社会终于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的禁锢,迎来了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图2.1描绘了从1264年到2001年伦敦熟练工匠的平均实际工资(经价格调整后的货币工资)指数,并与同期英国人口数量进行了对比。在经历了长期的停滞之后,伦敦熟练工匠的工资在1830年后急速增长,人口和生活水平同步上升。这一时期在图2.1中被标记为“逃脱”(Escape)。随后,在19世纪70年代左右,英国经历了所谓的人口转型——即使人们收入足够养活许多孩子,他们也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家庭规模。此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许多地区也经历了这一转变。
图2.1 横跨七个世纪的实际工资变动趋势:伦敦工匠(熟练工人)的工资与英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1264—2001年)。实际工资以1850年为基准年,基准值设定为100。
Robert C. Allen. 2001. ‘The Great Divergence in European Wages and Price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First World War’.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38 (4): pp. 411–447; Stephen Broadberry, Bruce Campbell, Alexander Klein, Mark Overton, and Bas van Leeuwen. 2015.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270–18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实际工资指数(Index of real wages)
“指数”是指同一具体数量在某一时期取值相对于另一参考时期取值的相对值,其中参考时期取值通常被标准化为100。
“实际”是指每年的货币工资(例如当时每小时六先令)已经根据物价随时间的变动进行了调整,这一结果代表了工人所赚取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在本例中,参考年份是1850年,但即使选择其他年份作为参考年份,曲线的形状也会保持不变。曲线位置可能会更高或更低,但仍会保持我们熟悉的“曲棍球棒”形状。
我们用于解释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业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模型,同样可以用于理解像张氏家族这样的当代企业家做出的决策。
为什么诸如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会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集中出现并迅速推广?本单元将为这一现象提供一个解释框架,试图说明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它们都首次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以及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如何推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这部分得益于其殖民地提供的销售市场和奴隶劳动力资源。
在接下来的两节中,我们将介绍构建这一解释框架所依据的基本经济概念
- 机会成本、经济租金和激励,这些概念有助于解释人们如何做出经济决策。
- 比较优势、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这些概念影响着生产中各项任务由谁承担,各类产品又由谁制造。
问题2.1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图2.1展示了1264年至2001年伦敦熟练工人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我们能从这张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 该图显示的是实际工资指数,其中数字100代表1850年的实际工资。1408年的指数也约为100,因此该年实际工资水平与1850年大致相同,但我们无法推断货币工资的具体数值。
- 图中绘制的工资是实际工资,已经根据物价变化进行了调整。
- 请注意纵轴的刻度:虽然与1850年后的快速增长相比,1264年至1850年间的曲线看起来相对平稳,但实际上平均实际工资在1264年至160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然后又回落了一半。
- 1850年,实际工资指数为100。到2001年,该指数增长了大约六倍,达到6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