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繁荣、不平等和生态极限

1.11 应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否降低了印度人的生活水平?

技术革命和贸易发展逆转了英国和印度纺织业的命运。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始于1600年。随后的200年间,英国逐步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欧洲殖民势力,并在19世纪中叶取得了全面控制。

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印度利用传统技术制作的新型服装曾一度热销。《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在1727年写道:“突然之间,我们看到所有女性,无论贫富,都穿着(印度制造的)印花布。”他接着说:“中国、印度和其他东方国家……确实拥有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泛、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制造业,他们的产品仅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便席卷了全球市场。”

一个半世纪后,贸易流向发生了逆转。在印度购买的纺织品中,超过一半是由英国蒸汽动力工厂制造的,而这个次大陆上曾经领先于世界的纺织业陷入了持久的衰退。印度曾是全球最大的制成品生产国之一,然而,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其经济结构依旧以农业为主导。随着纺织业的衰退,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转变为农产品。直至20世纪末期,印度才逐渐转型成为软件和计算机服务领域的重要出口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曾指出,在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长达300年的统治时,“印度儿童所遭受的贫困……可能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贫困现象之一”。在英国统治的最后几年,印度新生儿的预期寿命仅为27岁。但在印度独立50年后,婴儿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到了63岁。

在外国势力干预时期,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停滞与衰退。
    注:在英国干预之前,印度的平均收入水平已经在持续下降。正如图1.1所揭示的,自1975年起,这两个国家的平均收入增长极为迅猛。该图还表明,1975年英国的平均收入是1600年的11倍。与此同时,日本——一个成功抵御外来干预的国家——在图1.17所示的时期内,其平均收入增长了17倍。1975年之后,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明显加快。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1-prosperity-inequality-11-british-colonization-india.html#图1-17

图1.17 在外国势力干预时期,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停滞与衰退。
注:在英国干预之前,印度的平均收入水平已经在持续下降。正如图1.1所揭示的,自1975年起,这两个国家的平均收入增长极为迅猛。该图还表明,1975年英国的平均收入是1600年的11倍。与此同时,日本——一个成功抵御外来干预的国家——在图1.17所示的时期内,其平均收入增长了17倍。1975年之后,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明显加快。

Stephen Broadberry. 2021. ‘Accounting for the great divergence: recent findings from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 Total Economy Database.; S. Broadberry, H. Guan, and D. Li. 2018. ‘China, Europe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A Study in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8: pp. 955–1000.; S. Broadberry, J. Custodis, and B. Gupta, B. 2015. ‘India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An Anglo-Indian Comparison of GDP per Capita, 1600–1871’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55: pp. 58–75.

图1.17(图1.1的局部放大)显示,在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人均产出有所下降。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久,经济便开始迅速起飞。直到20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外国势力日益增强的控制和影响之下(但并未沦为殖民地),由此中国也经历了类似的先经济衰退后经济增长的模式。

印度的数据引发了一个问题:“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否降低了印度人的生活水平?”

为了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如果印度保持独立而不是成为英国殖民地,其结果会是如何。在上一节中,我们通过将西德作为“对照组”或“反事实”,探讨了如果东德不是计划经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样,我们能否为印度历史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没有英国统治的反事实案例呢?

日本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参照对象:在1600年,日本与印度同样贫困(参见图1.1),但它成功地抵御了任何外来势力的统治。自19世纪末起,日本成为一个繁荣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大量引进和吸收了英国以及其他技术前沿国家所开发的新技术。我们无法得知,如果印度保持独立,是否也能经历类似的发展历程。

近期研究表明,英国殖民统治者采取的两项措施似乎降低了印度的生活水平。

铁路并非为经济发展而建,而是出于军事用途:在印度,铁路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求而设计,特别是在1857年印度士兵反抗英国殖民军队之后。相比之下,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和港口的修建,为其农业地区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还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为印度农业服务的交通基础设施,被用于将农产品出口,而非将其运送至本地制造企业进行加工。例如,皮革和皮毛被直接出口,而不是在当地被制成鞋子。这似乎导致印度错失了农业部门以及以农业产出为投入品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机会。

巩固地方权贵地位:在次大陆的许多地区,英国殖民当局依赖于地方权贵——特别是大地主——来为他们征税(当然,这些权贵也会从中分一杯羹)。这一做法进一步巩固了权势显赫的地主们的权力和产权。这些地主对征税更感兴趣,而不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在英国统治时期之前,他们对于租种其土地或为其工作的农民已经施加了相当大的影响。1793年实施的永久定居法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权力。根据该法案,东印度公司(实质上的殖民统治者)通过赋予地主征税的权力,将他们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国家官员。

英国在不同殖民地实施的税收和土地产权制度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利用自然实验来检验这些制度对后续经济增长影响的机会。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拉克希米·伊耶(Lakshmi Iyer)比较了现代印度各地区在独立后的经济表现和社会指标。这些地区包括在殖民时期地主被赋予土地所有权和征税权的地区,与那些地主权力被削弱、转向由村庄社区管理或向个体农民直接征税的地区。他们发现前者的农业产出增长率显著较低,这表明这些地区的投资水平较低,化肥和其他现代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也相对较少。同时,这些地主控制的地区在教育和卫生条件的提升上也显著滞后。

In this article, Professor Bishnupriya Gupta explains the long period of economic stagnation before the British rule in India, considers why colonisation stifled growth and why economic prosperity accelerated following Indian independence in 1947. The neglect of agriculture (especially irrigation) and of primary education by the British is part of the legacy of colonial rule.

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两国的命运开始分化。印度在纺织制造业方面的早期领先地位逐渐衰退,农业经济在地方权贵控制下也发展停滞,未能实现转型,这些都是殖民统治遗留的问题。

问题1.10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在1600年至1750年期间(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 下降的,因为农业生产率在下降,而且大多数人都在从事农业工作。
  • 下降的,因为曾经蓬勃发展的纺织业正被英国纺织业超越。
  • 上升的,因为国内纺织业蓬勃发展,从事工业的人数超过了农业。
  • 与两百年后的1800年至1950年相比,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接近英国的水平。
  • 由于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工作,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对总产出的影响大于纺织业工业产出的增加,这导致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整体下降。
  • 直到工业革命引发了英国纺织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情况才得以发生。
  • 在此期间,印度从事农业的人口多于工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 自工业革命时期起,英国的平均收入不断上升,而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前,其平均收入却在下降,这导致印度和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日益扩大。

尽管中国从未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但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葡萄牙等国便控制了诸如香港和澳门等关键港口,并限制了中国政府在重大经济事务上的自主权。直至20世纪中叶,这些外国干预才得以终结。一场成功的革命结束了外国势力的干涉,并由共产党取得了中国的领导权。在这段被外国干预的时期内,中国的人均收入出现了下降。

英国以及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的崛起——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深刻地重塑了全球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即全球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产出)的生产地。如果我们以一个经济体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产出)总量来衡量其经济规模,那么自17世纪塔韦尼耶造访印度以来,我们见证了各国经济规模巨大的变化:

  • 1600年,印度、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产出占全球总产出的五分之三,是西欧的三倍。
  • 175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印度的纺织品及其他制造业产出超过了整个欧洲的总和。
  • 1850年,伦敦才取代北京,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图1.18总结了全球产出的地理分布变化,该图展示了三个不同区域在全球产出中所占的百分比。

  • 在1800年之前,亚洲在全球产出中占有巨大份额,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世界上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亚洲(各地区人均产出差异不大)。
  • 自1800年左右开始,由于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并且人均产出也不断提高,西方对世界产出的贡献急剧增加,而亚洲的贡献则相应减少。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东亚和南亚(尤其是印度和中国,但也包括越南和韩国等其他国家)的迅速增长,亚洲在全球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再次超过了西方。
亚洲、西方和其他地区在全球产出中所占份额。西方地区指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他地区包括拉丁美洲、日本、非洲和东欧(包括俄罗斯以及其他在20世纪下半叶由共产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
全屏
https://core-book-server.vercel.app/microeconomics/zh/01-prosperity-inequality-11-british-colonization-india.html#图1-18

图1.18 亚洲、西方和其他地区在全球产出中所占份额。西方地区指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他地区包括拉丁美洲、日本、非洲和东欧(包括俄罗斯以及其他在20世纪下半叶由共产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

Angus Maddison. 2007.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 Essays in macro-economic history. OUP Oxford.;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22.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长期变化,请注意,西方与亚洲在世界产出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轨迹呈现出类似于一把钳子的形状。
全屏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长期变化,请注意,西方与亚洲在世界产出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轨迹呈现出类似于一把钳子的形状。

问题1.11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请阅读以下表述,并选择正确的选项。

  • 1727年,丹尼尔·笛福,即《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描述了中国、印度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极为薄弱。
  •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拉克希米·伊耶的研究发现,殖民时代赋予大地主权力的税收体系与当今较低的农业生产率、教育水平和卫生状况有关联。
  • 在印度,诸如铁路和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筹建,旨在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以及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 自1500年至今,全球超过60%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是由西方(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贡献的。
  • 他实际上写道,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泛、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制造业”。
  • 这有助于揭示英国税收和土地产权体系的长期负面影响,前者强化了农村地区地方权贵的权力。
  • 在美国和加拿大,情况确实如此;然而在印度,铁路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和原材料出口而设计的。
  • 从16世纪到18世纪,至少60%的全球GDP由亚洲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