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繁荣、不平等和生态极限
1.4 全球收入不平等
在历史的“曲棍球棒”曲线向上转折前,世界上的一些人按照当时标准已经可以算作富有,但大多数人仍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
全球贫困和收入不平等
想了解有关极端贫困的最新数据,请浏览Our World in Data网站的“Poverty”页面。
与收入和碳排放的“曲棍球棒”趋势相对应的是世界的另一重大转变:从原本绝大多数人基本需求(最低限度的营养和足够温暖的住所)无法得到满足,转变到如今仅有十分之一人口依然处在这种困境之中(图1.3)。这些人常常处于饥饿状态,无法获得电力(比如也因此无法在夜间获得照明),并且接受教育或医疗的机会有限。
图1.3 全球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人口比例(1820—2018年)。
Michail Moatsos. 2021. ‘Global extreme poverty: Present and past since 1820’. Published in OECD. 2021. How Was Life? Volume II: New Perspectives on Well-Being and Global Inequality Since 1820, OECD Publishing, Paris.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一千年前,世界是平的。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但国家间收入差距却很小(如图1.1所示),尤其是与后来的情况相比。
国家间收入不平等
举例来说,全球有14%的人口生活在平均收入低于印度的国家之中。由于印度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8%,因此,全球共有32%的人口位于平均收入低于或等于印度的国家。
-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 购买力平价是一种价格指数,衡量了相较于给定年份某一参照国的物价水平(如2011年美国的物价水平),在其他国家和年份购买同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差异。
如今,在谈到收入水平时,没有人会认为“世界是平的”。图1.4展示了2019年各国收入水平的概况。全球各国按平均收入从左到右一字排开,最贫穷的国家(南苏丹)位于最左端,最富有的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最右端。柱列的宽度反映了各国的人口规模,其中中国和印度的柱体最宽。横轴数值表示全球人口的累计占比,最右端为100%。纵轴数值表示各国的人均每日收入——衡量方式以美国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为基准,例如20美元表示,在给定国家,一个居民以其日均收入能够购买到在美国价值20美元的商品和服务。经济学家使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跨国价格比较。在收入最低的10%的国家中,人们普遍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他们的日均收入仅为几美元。这些平均收入的概况体现了国家间悬殊的差距,但并未反映各国内部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不同。
图1.4 2019年全球收入分布:各国人均每日收入。
M. Roser. 2021. ‘Global poverty in an unequal world: Who is considered poor in a rich country? And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poverty?’ Our World in Data. ‘Income inequality within and between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2022. Poverty and Inequality Platform. ‘Mean income or expenditure per day’.; The World Bank. 2022. ‘Population, total’.
注:人均每日收入使用“国际美元”计量,这使得各国收入的购买能力能够进行跨国比较,这就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
图1.1展示了世界各国财富自17世纪起呈现出的巨大差距,并且这一差距在18世纪进一步扩大。极端贫困情形已显著减少,但各国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依然存在,并且在近几十年内有所加剧。图1.4展示了各国的平均收入,而图1.5则更进一步,通过构建三维图像展示了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收入分布情况,以及在1980年和2020年之间所发生的变化。
同样的,在该图中,各国按照当年平均收入从左侧最贫穷的国家(1980年时是如今的南苏丹)到右侧最富有的国家(1980年时是瑞士)依次排列,每个国家柱列的宽度代表其人口规模。
- 十分位数,十分位组(decile, decile groups)
- 十分位数将一组观测样本分为十个数量相等的组别。将所有观测样本根据某个特定变量(例如收入)进行排序,第一个十分位组包含位于底部10%的观测样本(例如收入处于最底部10%的观测样本),第二个十分位组是次低的10%观测样本,第十个或最高的十分位组则是特定变量取值最高的10%观测样本。十分位数是用于划分不同组别的特定变量的临界值,例如第一个十分位数分隔了第一个十分位组和第二个十分位组,以此类推。
每个国家都包含十个柱体,分别对应本国居民收入的十个十分位组。每个十分位组包含该国10%的人口,柱体的高度代表该十分位组以2021年美元计量的人均收入,图表前端为最贫困的10%人群,后端为最富有的10%人群。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分组方式下,第十个十分位组并不代表该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事实上,它指的是最富有的10%人群,其中假设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儿童)都拥有相同份额的家庭收入。
图中右后方的“摩天大楼”(最高的柱体)代表了最富裕国家中最富有的10%人群的人均收入。2020年,最高的“摩天大楼”代表了阿联酋最富有的10%人群,其人均收入约为39万美元。挪威是人均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但它的“摩天大楼”并不特别高,因为挪威的收入分布比其他一些富裕国家更加均衡。请按照图1.6中的步骤逐步了解各国内部以及国家间收入分布如何随时间而变。
图1.5
1980年(上)与2020年(下)的全球收入不平等状况。
各国按人均收入从左到右排序。在每个国家中,各柱体高度表示该国各个收入十分位组的人均收入,最贫穷的10%人群位于图表前端,最富有的10%人群位于图表后端。柱列的宽度表示该国的人口规模。
从2020年的全球收入分布中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各国富人拥有的财富都远远超过穷人拥有的财富。我们可以使用图形前后柱体的高度比率作为衡量一国之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之一,我们将这一比率直观地命名为“富贫比”。即使在像挪威这样收入相对均等的国家,富贫比也达到了66;在美国,这一比率为244;而在位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这一比率为489。对于最贫困的国家,图表难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因为所有柱体的高度都远小于富裕国家,但收入不平等在这些国家依然存在,例如尼日利亚的富贫比为174,印度的富贫比为246。
第二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国家间平均收入差距巨大(见图1.5)。在2020年,挪威平均收入几乎是尼日利亚平均收入的七倍。
想象一下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14世纪跨越世界各地的旅程,并思考基于当时各国数据绘制的如图1.5这样的图表会是什么模样。当然,他会注意到,无论他走到哪里,每个地区最富有和最贫穷的群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同时他可能还会发现与今天相比,当时世界各国之间的平均收入差异相对更小。
如今,世界各国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使我们回想起图1.1,在那里我们可以开始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那些在1900年之前经济崛起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现在都已发展成为富裕国家。它们(以及类似的国家)的平均收入分布在图1.5中位于摩天大楼区域,而那些经济起飞较晚或至今未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则位于该图的平原区域。
我们在一些国家看到了收入水平随时间推移出现“曲棍球棒”式的上升拐点,而在另一些国家却没有看到,贫困与不平等状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将从下一节起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3 选择正确的表述(多选题)
图1.5展示了1980年和2020年的全球收入分配情况。根据该图,阅读以下陈述并选择正确的选项。
- 在图中,各国根据1980年的平均收入进行着色。中国和印尼的颜色相似,表明它们在1980年时的平均收入相近。
- 到2020年,图中许多中等收入和较富裕的国家出现了一些非常高的“摩天大楼”,表明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变得更加不平等。
- 在图中,各国根据1980年的平均收入进行着色(最深的红色代表最贫穷的国家,最深的绿色代表最富有的国家)。柱状图中各种颜色的顺序表明,除了非常富有的国家,许多国家的排名发生了变化。一些在1980年时相对贫穷的国家,排名有所上升(例如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 柱列宽度代表了各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的柱列的宽度相近,表明它们的人口规模相近。